第14节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

    的年岁同沈育如今一般大,流言蜚语听的不少,当年的士人门生议论起朝政来,比起宋均、沈育等毛头小子只多不少。

    “久病之人脾气泰半不好,”沈矜叹气,“何况陛下这等身世坎坷。”

    先桓帝在位时,皇后娘家势大,偌大桂宫嫔御无几,子息薄弱。桓帝升遐,身后没有留下一个儿子。无奈之下,时任光禄卿的韩巍,也即皇后之父,从桓帝的几个兄弟族中选择下一任君王,挑来挑去,挑中了嶂山王梁不害的世子——梁敝子。

    韩巍之子、皇后之兄,司隶校尉韩英,亲迎敝子于王城门,奉请入章仪宫正位。

    敝子时年少,并不曾学过帝王之术,也无有母家势力。韩太后坐镇桂宫,父兄掌控朝堂,呼风唤雨炙手可热,新帝只是一具傀儡。

    更有甚者,连自己的名字也无法掌握。

    韩英以“敝子”难以威震四方,上表请皇帝易名。国朝讥二名,以二名为非礼,韩巍亲自为皇帝拟定一个“玹”字,更名“梁玹”。

    “嶂山邑与汝阳郡仅一山之隔,汝阳人都听说过,嶂山王世子乃是因出生不顺,险些早夭,才取名敝子以期平安成长,”沈矜评价道,“韩巍此举无疑是将皇帝从头到脚都打造成韩家人的皇帝。”

    第10章 入金秋

    纵使韩家权倾一时,一朝山崩树倒,却来得如此轻而易举。

    自古城狐不灼,社蜂不熏,越是靠近至高之皇权,越是地位稳固,托庇势大。譬如外戚之于臣属,又如宦臣之于外戚。

    韩巍韩英父子手握王城北军,剑履上殿,与王平坐,煊赫至此却抵不过脑后一记闷棍。而趁其不备棍杀韩巍的功臣,只是新帝身边小小一黄门使,从前给韩巍提靴,头都不敢抬起来。

    这个小黄门,后来升官至中常侍,再后来受封骑郎将,掌王城南军,正是仇致远。

    按住韩巍手脚,协助仇致远的另外两个阉寺,一个封为车郎将,另一个为户郎将,成为后来的郎中三将。

    一代摄政权臣,陨落于小小阉人之手,死得毫不体面,去得无声无息。令人唏嘘。

    新帝至此得以亲政,然而韩家掌权时期勾结内外,布下囚困皇帝的天罗地网,仍然在梁玹心中留下深刻的阴影,使他不敢信任外臣乃至枕边内人,手中唯一能操纵的筹码,只有为他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三个宦官。

    这就是飞升的机缘。

    “皇帝本是敝子,经历大起大落,人生奇诡至此,脾气不同寻常也无可厚非。”沈矜最后说。

    次日上课,梁珩显得无精打采,沈矜还好心开解他,讲到“父母唯其疾之忧”。

    梁珩装木作样点头,却是听不懂,下来偷偷问沈育。

    “就是说父母除了儿女的康健疾病,别的都不用关心。你想想,儿女能做到让父母什么也不用操心,不是很好吗?”

    梁珩这才懂,又奇怪道:“可先生同我讲这个做什么?”

    沈育心中无奈,自然知道这傻子心眼超乎常人的粗拙,常人觉得膈应的事,放他身上简直不痛不痒,转瞬就被抛之脑后。

    连沈育自己都没察觉到,他的态度已不知不觉有了改变。宋均还打趣他:“育哥儿如今更愿陪太子攻读,胜过和我们聚会啦。”

    首秋,处暑,王城大街小巷槐榆冠盖葱茏。

    四人又在书肆聚会,西市人声鼎沸,隔墙遥遥传来。

    邓飏听了宋均所言,十分惊讶:“你说的是那个陈玉堂太子,还是解绫馆太子?”

    望都少年们背后打趣,不说南亓太子,都说是花楼太子,言谈间很是看不起。当然并非单单瞧不上梁珩,凡是出入话花楼的那几位熟脸纨绔,通通要遭他们编排。

    待日后这些公子哥儿子承父业,说不得便要将花楼开遍南亓江山。

    “他只是喜欢和人一处玩儿,”沈育说,“游手好闲的浪子、贴身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