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9节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

    先前虚虚达成的合作关系于不顾。既如此,即当以十五还诸初一,尔虞我诈皆不让。

    [1]五鼓初起,列火满门,将欲趋朝,轩盖如市。次日朝堂虽明着无异,百官仍是倍感压抑。

    吏部官员章复濯定了定神,出列呈奏道:“科举考试选拔出来前往观政之人,皆已由都察院考核评定完毕,合格人员名录,还请殿下过目。”

    昭王身在次龙椅之下的最高位,不缺肃正威仪,在太监将之递至时,他象征性地接过来观阅一番,道:“朝中能才大有人在,后流辈出,本王甚是满意,可按此着以提任。”

    他又顿了顿,转脸示威一般地道:“云掌印可有何异议?”

    云卿安仍是不疾不徐,说:“制在人用,因才而重。御史依责巡视官绩,察适特荐,何不先听听其意?”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若是将云卿安对任官的意见转移到对整个选拔体制上来,牵扯到的可就多了,也定然使他引起朝中诸多不满。

    他说的有理有据,所按也是条据之中。昭王尽管不乐意也不好否决。

    云卿安饶有意味地朝吏部那边看了一眼,心里清楚。

    “掌印多虑。”昭王不悦地眯了眯眼,说,“用人不疑疑人不用,既然是通过千挑万选而出,本王自可委以亲信,提任贤才。若是这样还能成就庸辈,那恐怕就是制有不周了。”

    其推举来的一批清流居多的官员,其中少不得向着云卿安的。这是直接又把巴掌甩到他脸上了,他先前听议时所言的与云卿安两人已成合流,完完全全地成了一个笑话,还是在众官面前失了礼。

    昭王一口气都梗在脖子吊着了,郁色不散。

    举荐存在连带责任,如果受到举荐的官员在得到提升后被发现名不副实,那么保举人也会受到惩罚,因而需得万分谨慎。警示之意分外明显。

    章复濯对上昭王含怒的目光,心下一寒,忙反击质疑道:“大事奏裁,小事立断。王御史可是确确实实识清了?可莫要让有些人鱼目混珠,免得你自己一番苦心付诸东流,来日还遭了拖累……”

    不然还能怎样,方才之言犹在耳,他能说不信不成?就算可以独断专行以得顺意,但这种行为必然会遭到明里暗里的抗议,而被提名的官员往往也会因为惧怕同僚们施加的压力,不敢轻易上任。

    当一名官员到了四品以上的级位后,吏部考核就成了其次,职务升迁与否更多取决于天子或代天子的任命。但作风强硬的当权者总有办法将自己的意愿传达给内阁和吏部,再由他们经过名义上的集体讨论,将提名人选呈送批准。看似公正合理,难落把柄。

    也不知打哪来的底气,所留筹码之重竟也不多加以掂量。云卿安这回,做得巧。

    早得云卿安的授意,故而王御史随即步履沉稳地出列,告道:“殿下,卑职不负所望,遍观庶吉士内外,考察时久终寻博志能者,特荐六科给事苏禀辰、内阁其下宋桓知……”

    宫廊不隐娥眉。

    来日必讨。

    以高官引导风向,昭王要借此进行势力渗透。

    “有司商讨所出,咱家自是无可质疑。”云卿安缓声道,“只是专位高置,能者任之,事关社稷庙堂,又牵扯部下民众甚广。名录所记之人经验浅薄,是否能堪大用,还需谨慎斟酌。”

    王御史面色不改,理直气壮地出言相对。时间悄然而过,双方这一言一语来往得着实让场面有些僵持不下,其余诸官也是面色各异。

    昭王越听脸色就越是沉。

    云卿安从容地等了一会,方亲开口道:“咱家相信王御史的为人,行有依据,为有考量,殿下想必亦是如此。”

    姚定筠跟在尚宫局主管身后之时,仍是举止得体,行间不乱,落人眼时也令满意。

    她在收到从司礼监传出的女官录用消息时,多少是有点不敢置信,且不说这一路考核顺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